Search


經過死殘爛打地催票,心理師的心理話讚數正式破千啦~~(灑花),短短數周內能獲得那麼多朋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經過死殘爛打地催票,心理師的心理話讚數正式破千啦~~(灑花),短短數周內能獲得那麼多朋友的參與真的始料未及。為了回饋各位觀眾,請第一千位按讚的朋友到後台領取神秘小禮物(其實並沒有)。

咳! 言歸正傳,方某乃一介凡夫俗子,沽名釣譽之際卻也怕得意忘形,以至失了分際! 屆時還請各位予以海涵,不吝指正,蘇某…不,是方某必虛心受教(有人也有在追瑯琊榜的嗎?)!

好啦,不開玩笑了,言歸正傳(阿是要歸幾次),現在能看到發文的人已經很多了,或許其中也包含了曾經和我一同工作過的案主,我說話應更經過大腦才是(剛才的表現像嗎?),但凡人難免會有失言(柯P表示)、觀念錯誤,或是讓人不舒服的部分,若真如此還請私訊提醒,感恩。

最後冷飯熱炒(現在重PO比較多人會看到,讓我任性一下嘛),附上之前寫的開版初衷來體醒自己,別忘初心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動筆的掙扎與初衷】

自我揭露一下。其實對於開這個部落格(說粉絲團有點不要臉)我相當掙扎,心理諮商是孤單私密的工作,我們也都習慣了,做得好壞除了案主的回應外只有自己知道。開始經驗分享除了是對自己的工作留個紀錄外,另一部分也接受了一件事—心理師(包含我)在社會中的商品角色,而商品需要行銷、promote。

佛洛姆在”逃避自由”一書中提到,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成為了架上的商品,我們磨去了自己的菱角與獨特,變得圓融專業有禮,以提供受歡迎的服務。我們也常聽到「投資自己」、「情緒管理」等字眼,由於我們活在這個理所當然的世界,所以很少覺得不妥,但這些詞彙恰恰反映出人們與自己的疏離,把自己當成物品、商品來對待。無可否認的,開這個部落格當然也有「經營」自己的意味,必須去思考寫些什麼東西讀者才會喜歡,當然也有被批判誤解的風險,與自由任性地為自己而寫截然不同。

另一個擔心的點,也是有朋友提醒我的保密倫理,在心理諮商中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(羨慕呂秋遠可以暢所欲言談個案的事情,律師沒有保密的問題嗎?)。在我有寫作的構想開始,結案時會詢問當事人的同意,或許之後會把諮商的經驗以某種形式公開。但對於較為久遠的案主我並沒有做這樣的詢問。所以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,在文章中將避免透露任何個人資訊,而文章中案主的性別、年齡或是角色也儘量虛構架空,所以大家不妨把文章當成故事來看,情節真假已不可考(畢竟都是靠我的記憶,而記憶總是扭曲的),重要的是能透過這些小故事更認識心理諮商是如何進行的。

即便有這些掙扎,但我還是決定開始動筆了。我很欣賞柯文哲的一句話「心存善念、盡力而為」。除了經營自己外,我也希望能把接案的經驗傳承下去,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能體會心理諮商/治療是多麼抽象、難以學習的一件事,絕對不是在書桌前K書就可以學會,需要大量的經驗累積與反思。希望透過實例與解說,能夠引起更多同行的共鳴,對台灣助人工作有些幫助。人的動機總是複雜多元,希望這份善念與初衷能持續下去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A man, a therapist, and a father.
View all posts